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 政治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_和谐社会

政治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_和谐社会_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政治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组织的和谐、组织与组织的和谐、组织与个人的和谐、个人与个人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等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伦理道德理念、制度、规则、传统、风俗的支撑,其中政治伦理的建立和贯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政治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随着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经济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领域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不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现象,严重腐蚀了国家的健康肌体。政治领域中大量存在的腐败现象,政治行为中的低效率等等,带来的是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对法律的不尊重,对道德的亵渎,对诚信的鄙视,而这些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避免和克服的。政治伦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引导政治实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和谐社会应该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而政治伦理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在政治实践活动中,解决存在的诸多不符合伦理道德的问题,主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但法律是一种硬规范,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这种强制需要主体的认可和自觉来补充,如果没有主体主观上的认可和自觉,法律的执行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一切党政部门的公仆们面对我们的人民时,至少应该做到善良,否则,再完善的法律、再完备的制度在它们执行的过程中也会是冰冷的。 本文来自文书文秘网_免费的文秘网、范文网、论文网 www.5151doc.com
    二是政治伦理影响和制约社会道德。在一个民族和国家,政治伦理在其提倡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领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锻造这人民大众的心态,使人们在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的层面上把个人的价值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放松了政治伦理建设,就等于在道德建设上模糊或放弃了道德价值体系的主导方向,结果会在根本上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建设,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强盛。历史的发展也表明,政治伦理与社会风气是有很大关系的。政治腐败,社会风气必然低下;政治昌明,社会风气就会良好。在党建理论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语:党风是社会风气的核心和表率。
    三是影响和决定政治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政府一旦欺骗民众,民众也会以不同方式欺骗政府,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一个不讲正义的政府,很难要求公民讲正义和正气,一个不肯担当责任的政府,很难要求公民起来承担责任;相反,一个愿意对民众利益负责任的政府,公民也一定愿意与政府一道担当。政府坚持正义、敢于负责的伦理形象,必将对公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培育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
    首先要培育和确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就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和谐是民主社会中,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好的上下互动状态。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都有上下同欲的问题。《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同欲,就是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并切实看到自己利益的实现,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同党同政府一起奋斗。
    第二,要培育和确立人民权利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权利是人民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民利益实现的保障。如果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没有人民利益遭到损害后救济的渠道,那么人民利益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强调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不是什么“父母官”,而是“子弟兵”。
    第三,要培育和确立人民幸福至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地需要,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只有群众满意了、幸福了,我们才会满意、才会幸福。在我们党近几年的文件中,“人民幸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些词汇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社会主义的政治不仅要维护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应该是人的身心获得充分解放和自由,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等。
    三、政府要在培育新型的政治伦理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寻求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共识和价值准则,为培育新型的政治伦理提供社会价值基础。当今社会比较稳定和谐的国家,除了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社会管理和运作机制比较成熟等客观因素外,文化及人的内在精神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在人的内心世界起到了一种内在平衡器和减震器的作用,使整个社会的运作和演变成为可预测和把握的东西。
    相反,我国以往由于意识形态的频繁变化,片面强调“斗争哲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当下又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都在发生大的变化,社会波动比较大。这就很容易导致社会的“失范”状态和社会冲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做化解当前社会矛盾工作,另一方面,要寻求和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和社会准则。我们所要寻求的价值准则,应该是能够支持这个社会长期稳定的最基本的东西,既不能时效性太强,也不能曲高和寡。要做到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相兼容;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相统一;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相交融;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其次,要建立具有广泛包容性,能够承受不同张力的政治文化,构建新型政治伦理的文化基础。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差异的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利益主体走向多元化,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因此,社会走向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不是社会的常态。差异、多元将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用政治、法律和别的手段去强求一律,而是在制度框架内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寻求一致,使不同利益主体各得其所,在彼此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和睦相处。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应该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最大限度地防止政治上的任性和偏执。要形成能容忍和承受不同张力的政治文化,政府要依法执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有宽严适度的社会控制和管理办法。要有充分有效的预测能力和危机处理办法,当然也包括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因权力的滥用激化社会矛盾。要改变强大的政府弱小的社会的状态,培植和健全民间组织,形成比较公平的利益格局。
    再者,建立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中国是个行政主导型国家,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很深。因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如果官民对立或冲突不断,或缺乏基本的信任与合作,社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和谐的基础,必然呈现出一盘散沙状态。要建立良好的官民关系,除了建立民本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亲民政府等等之外,要特别注意建立良性的官民互动机制,保障民意表达渠道畅通。建立良好的官民互动关系,保障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不仅可以减少此类冲突,更有利于摆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培育现代民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再是强硬的“管理者”和“父母官”而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应该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关心群众的疾苦。相应地,群众也不再是治理的对象,而是社会的主人,积极参加社会管理和国家事务,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如果民意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诉求机制不合理,内心地委屈和激愤难以宣泄,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出现各种群体性事件。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