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 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情况的报告_情况报告

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情况的报告_情况报告_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全市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的情况作如下汇报,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年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和“科技兴巴四百工程”,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我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获得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全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四县(区)均通过全国、全省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南江县成为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县,科技为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各级领导干部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领导机构,每年都要召开一至二次科技工作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南江县把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巴州区实行了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挂包重点科技项目责任制;通江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县科技局现场办公;平昌县在机构改革中将科技局恢复为政府序列局。目前,全民科技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二)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法》的宣传。
    为了使科技进步法深入人心,全市以每年三月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四月专利宣传月、五月科技活动周为载体,以科技进庭院、进社区、进学校为主要形式,三年来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和普法宣传253场次,悬挂各种宣传标语、横幅200多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100余万份,赠送科技图书11万册。先后在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及县区电视台开设了《红土地》、《金种子》、《科技之窗》等科技专栏,建设并开通了“巴中科技网”,建立了112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先后发表反映我市科技工作的新闻、通讯357篇,经验材料、调查报告33篇,科技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三)大力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三年来,全市科技研发经费逐步增长。市本级由2003年的2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0万元,年均增长26.8%。2007年,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分别为70万元、73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均达到或超过县本级财政当年预算支出的1%。
    2、不断引导企业投入。南江县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80多万元引进国内领先的干、湿强磁选设备解决霞石选矿除铁技术难题。通江县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投资74万元,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制和开发“银耳通便降脂胶囊”。黑龙江沃德实业公司平昌分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技术,以桑枝为原料开发环保建材,一期工程投入3000万元。巴州区东阳食品厂投入1000万元从事新产品开发。
    3、大力鼓励社会投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累计社会科技投入5800万元,其中,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投入3200万元,引进业主科技投入2600万元。
    (四)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聘请了24名国、省知名专家为特邀科技顾问,与北京首都科技集团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加强了同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省食品研究院的技术联姻,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2个,科技超市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5个。
    二是以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四川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沃德实业公司平昌分公司、巴中普瑞制药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与中国农大等高校联合,以实施国家“863”计划和西部专项为载体,开展了南江黄羊技术研究,培育出南江黄羊高繁品系选育基础核心群,通过了省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审定,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项,并研制2项标准,农业部已发布公告。
    三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已有12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南江矿业集团低品位和低位矿石开发利用、闭路输送铁精矿及破碎石二次抛尾等先进技术的利用,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2006年我市申报的“大孔树脂吸附提高金银花高含量绿元酸技术开发”、“南江霞石强磁选技术攻关应用”、“D301自动缫丝机改造生产优质双宫丝技术研究与应用”三个项目被列为省科技厅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项目,实现了我市争取创新基金零的突破。南江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被列为四川省155家“创新型培育企业”,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江口醇酒业有限公司、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被列为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企业和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五)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市、县(区)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级财政安排了专利申请补助专项经费,深入开展专利执法和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三年来,共申请专利269件,实施专利69项,实现产值10.5亿元,实现利税2.05亿元。
    (六)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科技成果。
    三年来,全市以实施科技兴巴“四百工程”为动力,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引进农业新品种35个,推广新技术18项,创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8个,17个农产品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一是建立体系促转化。巴州区建立了乡镇科技推广办公室,整合优化了原来涉农站所的科技资源。南江县建立了科技总推广员制度,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1万元推广经费。通江县、平昌县在大部分乡镇建起了科技信息服务站(点)。二是开展培训促转化。采取“三个结合”(即季节性培训与常年性培训结合、培训农民与培训农技人员结合、培训常规技术与培训新技术结合)的办法,组成100多支科技小分队深入院户,每年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以上,编印农村实用技术指南3万册发放到农户,新技术普及面达到85%以上。三是示范带动促转化。全市建立了一批优质粮油中药材基地、稻田蘑菇基地、DLY肉猪养殖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共110个。通江县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示范推广水稻覆膜保水栽培技术、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等1000亩,将大大带动该县大面积节水农业的发展。目前,该县被省科技厅列为全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四是创新机制促转化。南江县建立了“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示范基地+农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通过组织选派、自我推荐、基层挑选等多种方式,每年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00—150名技术人才到重点产业村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推广良种、良法,搭起了科技服务新农村的“长梯”,解决了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NextPage](七)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截止2006年底,全市科技人员总数达到48279人,其中高级职称1336人,中级职称15298人,初级职称31645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一支较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已经形成。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人才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配套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营造了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拓宽育才渠道。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实施,全市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到四川科技职工大学、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相关高等院校学习培训。聘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来市、县(区)授课,讲授新农村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及现代科技知识20余次。同时,还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评定了技术职称。三是搭建创业平台。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广泛组织动员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入股,全市先后有1500名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到农村参与科技承包,有100余名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兴办绿色企业。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了科技进步奖励制度,每年评审奖励一次科技成果,三年来共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27项,奖励科技人员奖金16.1万元。平昌县对科技拔尖人才每人每月给予200元的政府津贴,同时设立了科技特殊贡献奖,获奖者可获得5—10万元的车或房的实物奖励。通江县建立了“科技人员之家”,每年安排专门经费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民科技意识仍需加强。《科技进步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公众知晓面尚有一些差距,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还有一些死角。一些地方和部门尤其是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把“科教兴市”、“科教兴县”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口头科技”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科技主管部门还存在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进步的宏观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创新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机制,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的格局,在事关全市重大科技产业和项目上,科技主管部门协调手段有限,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市、县科技主管部门编制少,建区设市14年来,市科技局仅有行编7人,工勤编1人,机关从未增加一个行编。
    (三)科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少,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3%,大大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二是年龄结构老化,出现断层现象。五、六十年代参工的一大批老科技人员退了下来,一些行业和部门缺乏技术带头人。三是分布不平衡。农业、工业领域科技人员仅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9%,且骨干科研人员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四是作用发挥不充分。据调查,一些部门科技人员下乡无旅差费、无工作经费,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窘境,不少科技人员学非所用,无所事事。五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科技人员参加培训、再教育机会少,知识更新缓慢,基本上是吃“老本”。六是激励机制亟待建立,有的地方仅写在文件上很难兑现。
    (四)财政科技投入不足。在我市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的同时,2006年市本级科技研发经费60万元,仅占市级当年财政预算支出7780万元(剔除上级转移支付)的0.77%,与法定比例2%还有一定差距,与周边市州比较,差距较为明显。
    (五)市级特色优势资源研究所亟待成立。我市是目前全省唯一没有市级科研机构的地区,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无资格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和资金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应着手考虑成立巴中市特色优势资源科研所,既为争取国省重大项目和资金创造有利条件,更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六)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相当部分企业还没有把技术创新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企业的紧迫感和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太低,90%的企业无技术研发机构、无研发人员、无专利技术,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更谈不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科普活动等形式,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宣传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的典型事迹,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优势。
    (二)进一步逗硬落实“一抓一”工作。切实将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绩效纳入市对县(区)党政一把手年度目标考核和任期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科学决策制度化。
    (三)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市政府将制定符合巴中实际的操作性强的科技投入文件,确保科技投入按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比例安排科技研发经费,力争在5年内科技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达到市本级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2%,2—3年内赶上周边市州科技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水平。同时,设立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匹配资金,以利于争取国家的重大科技政策和项目。广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切实解决风险投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和激励社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化投入。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抓好首批命名的全市20家创新型示范、试点、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创新成果积极申请国家专利,推动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督促县区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导向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
    (五)进一步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人才,加强科技研发队伍、管理队伍、企业家队伍、技工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兑现和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修订《巴中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杰出贡献奖的奖励标准。坚持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实践中造就人才。
    (六)进一步强化科技主管部门的职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参谋助手、综合管理协调、公共服务、科技示范等职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配齐配足人、财、物等,创造良好基础工作条件,使之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搭建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管理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农村科技培训体系、农村科技信息体系。


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