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 北京环保业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_职场行情

北京环保业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_职场行情_在线文书写作查询


北京环保业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

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据保守统计,2005年国内环保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将达到713个亿。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年中,环保业必将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环保人才的需求也将十分旺盛。

北京市人事局今年第二季度发布的北京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统计显示,北京目前普遍短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环保与资源利用等五大行业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

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技术公司和研究所是招收环保人才的主体”,北京智谷环保咨询有限公司咨询专家单绪强认为,“但是社会急需的既懂经济或行政管理又懂环保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既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又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都非常缺乏,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

从产业缺口上看,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刚刚从环境污染对策型向全方位环保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咨询与环境服务产业欠缺最大。环境服务业急缺能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及为确立大型项目的方案、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咨询的人才。

从技术缺口上看,环保领域正面临从扩大和简化再循环计划到开发洁净制造工艺等技术的挑战,研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满足特种工艺污染治理需求的新技术是环保企业的技术缺口,目前最缺的就是这部分科研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据北京人才市场的电脑查询系统统计,用人单位高薪聘用的职位,主要是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环保工程专业设计人员和环保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再从工作经验上看,最缺的是能够驾驭大工程,并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能力的人才。另外,从人才结构上看,随着环保企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型向技术经营型的转变,行业还需要大量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高薪吸引中国环保人才,环保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

某人力资源服务商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上半年环保行业招聘需求以14%的增幅排在招聘增幅榜首位,平均月薪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2815元增加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3203元。

前程无忧猎头部总监张东扬透露,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外企,一名高端复合型环保人才的年薪可达20万—30万。然而这些外语好、实践能力强又具备一定企业管理经验的环保人才往往被福利好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吸引。

曾经有一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招聘环保研发人员,猎头公司在一家国有单位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是薪酬方面却没有达成合适的协议。“他希望用现金的方式补偿以前享有的福利房等各种补贴,而这家企业没法接受。”张东扬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造成环保行业人才流动性不强,“大部分外企和私企的招聘岗位多集中在中、小城市,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外语好、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3—5年从业经验的环保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他们完全有机会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可以到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或者去市政机关搞设计,或者去相关企业进行实战操作。

(三)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2005~2010年期间,高等环保人才拥有量总计117.83万人,总共需要补充量33.31万人,平均每年6.66万人。

以国家“863”计划的项目为例,2004年资源与环境领域共批准立项172项,科研经费1.9亿元。

其中,高等学校承担了89项,科研经费6800万元,占立项总数的52%,占总经费的36%。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个环境专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都设在高等学校。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蔡立佳老师介绍说,由于报考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这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很高。据了解,北京大学环保专业每年都有超过招生规模1倍以上的考生报名,环保规划、环保管理等热门专业则超过3倍以上。

蔡老师说,北工大2005届环保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环保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一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学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虽然符合国际环保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工作适应面相对狭小、环保市场封闭、环保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特别是一些环保部门多数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每年录用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显得不够多。

“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环保人才,更能宏观地考虑问题,更符合现在‘大环境’概念的需求”,单绪强认为,在环保人才的培养上,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走上一条培养“通才”的路子。一方面要求环保专业的学生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近几年,一些高校已陆续开设了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与国际贸易等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

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环境专业人才的环境教育。在过去十几年里,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面向全校的环境类

此文章共有2页 1 2




职场行情